设施菜占比全省第一!衡水三年砸百亿,果蔬香飘京津冀

“现在俺们种的圆茄,从采摘到北京超市不超 6 小时,比以前多卖两成价!” 饶阳种植户王大叔的话,道出了衡水果蔬产业的底气。在近日衡水市政府新闻办发布会上,一组数据振奋人心:三年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 116.6 万亩,设施蔬菜占比全省第一,141 个绿色地标产品正源源不断端上京津餐桌。这场耗时三年的产业升级,让衡水从传统农业大市迈向京津冀果蔬供应核心区。​

一、政策铺路:百亿投入筑牢产业根基​

衡水果蔬的崛起,始于顶层设计的精准发力。连续两年出台的《支持高品质果蔬产业示范区创建十条措施》,如同产业发展的 “导航图”,从基地建设到科技创新全方位护航。三年间,177 个重点项目落地生根,超 100 亿元资金持续注入,让 “纸上规划” 变成 “田间实景”。​

走进武强县智慧农业产业园,智能温控大棚里的番茄正沐浴在精准调控的光照下。“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手机就能调温浇水。” 园区技术员介绍,这里是今年新增的重点项目之一,类似的现代化基地还有冀州湖畔五彩果蔬产业园、科芯二期生态智慧农场等。截至目前,全市已新建改造设施果蔬 9 万亩,建成 85 个示范片区,50 万亩设施蔬菜构成了产业的 “硬骨架”。​

育苗环节的突破更显功底。通过引进山东安信、北京金福腾等龙头企业,衡水补上了 “种苗短板”。在饶阳致信数字育苗产业园,智能设备培育的幼苗成活率达 98% 以上,为优质果蔬提供了 “先天保障”。​

二、科技赋能:从 “种得好” 到 “卖得俏”​

产业升级的核心,在于科技与市场的深度融合。衡水牵手 30 家科研院所及数十位省市级专家,制定推广多项地方标准,让种植有了 “技术标尺”。在安平白山药种植基地,标准化种植让亩产量提升 15%,产品通过全程追溯体系直达京津商超,溢价空间显著提升。​

“以前萝卜裂根、番茄畸形,一年要亏不少。” 王大叔的经历很有代表性,而如今,在专家指导下的均衡灌溉、土壤改良技术,让这类问题大幅减少。更关键的是,141 个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如同产业的 “金字招牌”,撑起了市场竞争力。​

品牌建设让特色更鲜明。“饶阳蔬菜”“安平白山药” 等 10 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搭配饶阳圆茄、武邑韭菜等 6 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形成了 “拳头矩阵”。在天津五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衡水果蔬的摊位前总是排起长队,优质优价已成共识。​

三、渠道革新:“净菜进京” 打通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品质是基石,渠道就是桥梁。衡水创新性推进 “净菜进京”,让新鲜果蔬以更优形态对接高端市场。去年,深州农速源在北京建成全省首家 “河北净菜” 共享仓储统配中心,6000 平方米仓储场地搭配 300 辆专线货车,构建起 “田间 — 仓库 — 餐桌” 的快速通道。​

首届 “河北净菜” 进京对接会上,320 万元合作意向金额的达成,印证了市场认可度。如今,衡水 6 家企业跻身首批 “河北净菜” 品牌试用推广单位,净菜日销量稳步增长,成为京津市民的 “菜篮子新宠”。这种从 “原菜外销” 到 “净菜直供” 的转变,让产业链价值提升 30% 以上。​

四、未来可期:智慧农业 + 休闲农业双轮驱动​

“下一步要推动设施化、智能化、科技化升级,打造京津冀果蔬新高地。” 衡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于海云的话,勾勒出未来蓝图。智慧农业的深化将让种植更精准,而围绕衡水湖发展的都市休闲农业,更将实现 “农业 + 旅游” 的价值叠加。​

从政策扶持到科技赋能,从品牌塑造到渠道革新,衡水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果蔬产业的 “蝶变”。设施菜占比全省第一的成绩背后,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更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执着追求。随着智慧农业与休闲农业的落地,这片土地上的果蔬香,必将飘得更远、更久。

文章信息来源:

人民网:“鏈式”生長,衡水果蔬香飄京津

河北新闻网:衡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比全省第一

河北新闻网:【京津冀协同发展·衡水这十年】衡水大力推动“河北净菜”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