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仔猪黄白痢是怎么回事?有啥预防措施?

对养猪户来说,新生仔猪得 “黄白痢” 是最揪心的事,仔猪又小又弱,一拉肚子就容易脱水、消瘦,处理不及时死亡率能高达 50% 以上。其实这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常见腹泻病,只要分清 “黄痢” 和 “白痢” 的区别,找准病因对症处理,就能有效降低损失。今天就把黄白痢的 “识别、病因、防治” 全讲透,帮你护住每一头小猪。​

一、黄痢和白痢不一样,看 2 点快速识别​

黄痢:黄痢专挑 “刚出生的小猪” 下手,大多在仔猪出生后 1-3 天发病,最迟不超过 7 天。最典型的症状是拉黄色或黄白色稀粪,像蛋黄液一样,有的会黏在肛门周围,闻着有明显的腥臭味;仔猪一开始还会试着吃奶,很快就变得没精神,趴在保温箱里不动,耳朵、四肢发凉,要是没及时补水,1-2 天就会脱水,眼睛凹陷、皮肤捏起来不回弹,最后虚弱死亡。​

白痢:白痢比黄痢 “温柔点”,多发生在仔猪出生 10-15 天,症状没黄痢急。仔猪会拉白色或灰白色稀粪,像石灰浆一样,有的会结成小块粘在尾巴和肛门上,同样有腥臭味;仔猪吃奶量会减少,但不会马上不吃,精神稍差,要是处理及时,很少死亡,但会影响生长,后期长得慢,成了 “小僵猪”。

二、3 个常见诱因,都是养户容易忽略的点​

环境太差:仔猪最怕冷、怕潮、怕脏,比如猪舍漏风,保温箱温度低于 30℃,仔猪受凉后免疫力下降;或者保温箱里的垫料没及时换,又潮又脏,沾满粪便,大肠杆菌在里面大量繁殖;还有的猪舍消毒不彻底,上一窝仔猪的病菌没清干净,新出生的小猪一接触就被感染。​

管理 “不到位”:要是给怀孕或哺乳母猪喂的饲料营养不均衡,比如缺蛋白质、维生素,母猪奶质就差,奶里的抗体少,仔猪吃了没抵抗力;有的母猪奶水太多太浓,仔猪消化不了,也容易拉肚子。​

菌群 “乱了套”:仔猪出生后,环境变化、换料、打针等 “应激”,都会打乱肠道里的菌群平衡,有益菌减少,大肠杆菌趁机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导致腹泻。这也是为啥有的仔猪明明环境没问题,也吃了初乳,还是会得白痢的原因。​

三、3 步解决方案,治病 、护苗双管齐下​

第一步:加强饲养管理。把温湿度稳住,保温箱温度按仔猪日龄调 ,像1-7 天 32-35℃,8-14 天 28-32℃,15 天以上 25-28℃,用红外灯或电热板加热,别让温度忽高忽低;垫料每天换 1 次,用干燥的稻草或木屑,发现潮湿、有粪便马上换,保持 “干爽清洁”。​怀孕后期和哺乳期,给母猪喂营养均衡的饲料,比如在饲料里加 2% 的鱼粉补充蛋白质,加适量维生素 A、D,保证奶质好;产后别给母猪喂太多精料,先喂少量青干草,慢慢加精料,避免奶水太浓。​

第二步:治疗黄白痢,药物要选对。针对大肠杆菌,常用的抗菌药有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用法要按仔猪体重来。比如​恩诺沙星,选 5% 的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公斤体重打 0.2 毫升,肌肉注射,每天 1 次,连打 2-3 天,适合黄痢或白痢较严重的仔猪。庆大霉素,每公斤体重打 2-4 万单位,口服或肌肉注射,每天 2 次,连打 2 天,安全性高,适合症状较轻的白痢。​

第三步:预防接种,给母猪打针,保护仔猪​。疫苗接种时间是产前 2 次,别错过​,首次在母猪怀孕 45 天时,肌肉注射大肠杆菌多价疫苗,能防多种大肠杆菌。第二次在母猪产前 15 天,再加强注射 1 次,确保产后奶里的抗体足够多。接种后 1-2 天,给母猪喂点电解多维,提高免疫力,让疫苗效果更好。​

总结一下:其实刚生的小猪娃得黄白痢,真不用怕,关键就三点:早认出、找对原因、巧防巧治。平时多盯着小猪娃的便便和精神头,把猪舍环境管好、给母猪喂到位、该打的疫苗打好,小猪娃就能少遭罪,成活率也能提上来。等小猪娃顺顺利利度过吃奶的阶段,后面养着就省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