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丰收如何实现?黑龙江实现“二十一连丰”,粮食产量再创佳绩!
- 行业资讯
- 2天前
- 15热度
金秋十月,黑龙江的秋收工作已接近尾声。截至10月27日,全省超过2.32亿亩农作物已完成收获,进度达99.2%,在局部雨雪天气影响下,依然顺利实现“二十一连丰”的目标。更令人欣喜的是,大豆、水稻和玉米等主要作物的收获期比去年提前了3到5天,这份“加速”的成绩单,展现了中国产粮第一大省的扎实功底。

一、抢前抓早,农时管理更精准
今年秋收能提速,首先得益于“提早”二字。作物成熟期提前,离不开精准的田间管理技术——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推广,让作物生长更有规律。再加上今年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为抢收打下了基础。
面对突发雨雪天气,黑龙江建立了农业、气象、应急多部门会商机制,及时向农户推送预警信息,让大家“看天干活”心里更有底。延寿县种植户姚洪亮说:“田里装了气象监测站,湿度、雨量实时看,收获时机把握得更准了。”这种“科技+预警”的模式,成为黑龙江应对天气变化、保障秋收进度的重要支撑。
二、智能农机,收割效率大提升
农机装备升级是秋收提速的硬支撑。今年黑龙江新增了100马力以上拖拉机近6000台、联合收割机近3000台,目前全省已有大中型拖拉机44万余台、大型收获机20余万台,组成了一支高效作业的“收割军团”。
北大荒种植户于海涛分享了他的体验:“新买的‘沃德280’收割机不怕陷地,倒伏的庄稼也能收得干净,一天能收130多亩,效率比老机器翻了一番。”智能农机的普及,有效解决了黑土地地形复杂、收割难度大的问题,让秋收真正实现“加速度”。
三、黑色越冬,养好土地为来年
秋收不仅要“收得好”,还要“准备得早”。黑龙江大力推广“秋收、整地、秸秆利用”一体化模式。目前,全省秋整地面积已超1.12亿亩,比去年增加1300万亩,其中北大荒集团就有4582万亩耕地实现“黑色越冬”。
所谓“黑色越冬”,是指通过秸秆粉碎还田等方式,在封冻前完成整地,为来年春播做好准备。海伦市一家合作社与中科院合作实践表明,秸秆还田能使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5%,作物产量提升10%以上。如今,这一“龙江模式”已在39个县市推广,成为黑土地保护的行业标准。
四、政企协同,服务直达第一线
丰收的背后,离不开有力的组织保障。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派出11个工作组下沉基层,北大荒集团也组织技术人员“一对一”指导农户,从收割顺序规划到农机调度,形成全链条服务体系。
这种“早谋划、精指导、强统筹”的机制,让政策真正惠及田间地头。2024年,黑龙江粮食总产达1600.3亿斤,增产部分占全国近五成,粮食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
五、经验与展望:稳住大国粮仓的底气
黑龙江的秋收实践,为全国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启示:科技要接地气,让气象监测、智能农机成为农民实实在在的工具;黑土地保护是关键,通过技术标准实现“地力与产量双提升”;多部门联动、政企协同,有效缓解“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当前,黑龙江正抓紧封冻前的时间窗口,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积极对接粮食收储企业,保障秋粮顺利销售。随着1.2亿亩高标准农田和数千万台农机的持续发力,这片黑土地将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