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给农业农村装上 “智慧引擎”,现代化之路走得更稳

在黑龙江绥化市的稻田里,农户轻点平板电脑,无人驾驶收割机就自动规划路径开始作业,一天能收割 60 亩地,效率比传统人工高很多。这就是数字乡村建设帮助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真实例子。现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农村用得越来越多,一幅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的新画面正在慢慢展开。​

一、科技帮忙:让农业生产更 “聪明”​

传统农业 “靠天吃饭” 的方式正在改变。在寿光市智慧农业科技园,8 万平方米的国产连栋智能温室,用了外保温设计、正压通风系统和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冬天加温能耗降了 50%,水肥利用效率提高了 1 倍多。温室里的农业机器人能自动授粉、喷药、运输,用工少了 2/3,番茄产量却提高了 30%。这种 “会思考” 的种地方式,让土地产量和干活效率都提高了很多。​

二、数字管理:让乡村管理更 “高效”​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道劳哈勒正村,数字乡村管理服务平台成了基层治理的 “好工具”。平台把智慧村务、智能灌溉、养老监测等功能合在一起,通过 720 度全景监控和人形识别技术,村干部在手机上就能随时看到秸秆焚烧、垃圾乱倒等情况,工作效率提高了 40%。村里老人多,平台给 25 户老人装了紧急呼叫器和烟雾报警器,让养老变成了 “享老”。政务服务数字化,也带来了方便。2021 年,我国六类涉农政务服务在线能办的比例达到 68.2%,“互联网 + 政务” 让农民不用出门就能办补贴申领、证照审批等事。​

三、产业升级:让农民钱包更 “鼓”​

数字技术正在改变农业产业链。浙江后稷智能科技的 AIPaaS 系统,用 AI 算法优化种植方案,节水 90%、节肥 77%,种出的蔬菜没有农残,产量还提高了很多。电商平台发展起来,让农产品能 “飞” 出大山。2023 年,我国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超过 5800 亿元,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方式成了农民增收的 “金钥匙”。人才回到乡村,给乡村添了新活力。数字乡村建设开始后,累计有 1220 万返乡人员,很多创业者投身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领域。他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还有市场化的想法。​

四、政策支持:让发展基础更 “稳”​

中央层面,《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 (2022-2025 年)》明确说,到 2025 年,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要超过 1.9 亿,5G 网络基本覆盖乡镇。各地也出了实际办法:黑龙江对智慧农业项目给 30% 的设备购置补贴;江苏开展 “新农人” 数字技能培训,已经培养了超过 10 万人次的电商人才。遇到数字鸿沟、人才不够等问题,政策还在继续发力。《2023 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要求加强涉农数据共享,推动 “互联网 + 教育”“互联网 + 医疗” 向乡村扩展。​

现在,数字乡村建设还面临农村网络覆盖不够、数字人才少等问题。但像绥化 “农业托管智慧链” 的做法一样,只要坚持 “科技 + 人才” 一起发力,这些问题正在解决。以后,随着《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 (2024—2028 年)》的实施,AI、区块链等技术会在农业全产业链用得更深入,预计到 2028 年,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会超过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