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划出夏季蔬菜生产 “安全线”:5 大技术破解高温暴雨难题

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 “烧烤模式” 后,夏季蔬菜生产正面临高温、暴雨、病虫害这三重挑战。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2025 年夏季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对于设施蔬菜、露地蔬菜、高山蔬菜等不同种植场景,给出了从育苗、田间管理到防灾减灾的全链条技术方案,保证 “菜篮子” 稳定生产、充足供应。山东寿光等地的实践显示,科学用这些技术,能让蔬菜产量提升 20% 以上,商品率提高 15%。

一、遮阳降温 + 精准调控,打造 “空调菜园”

农业农村部的指导意见里说,种设施蔬菜要重点做好 “四步调控”:

通风降温:高温时段(10:00-16:00)打开顶通风口和侧通风口,配合微喷系统短时间降温;

科学遮阳:果菜类蔬菜盖遮光率 60% 的遮阳网,叶菜类可以全天盖,上市前 3-5 天把网揭掉,让菜颜色更好;

保花保果:夜间温度超过 25℃时,番茄、茄子可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者放熊蜂来授粉,坐果率能提高 30%;

水肥管理:清晨或傍晚用滴灌的方法,每亩施 5-8 公斤高钾水溶肥,往叶子上喷 0.3% 的磷酸二氢钾,防止蔬菜早早衰老。

二、防涝排水 + 绿色防控,筑牢 “抗灾防线”

对于南方暴雨多的地区,农业农村部给出了 “深沟高垄 + 立体防控” 的办法:

排水系统:垄的高度不少于 25 厘米,主排水沟的深度超过 40 厘米,保证 “雨停了,沟里就干了”;

植株保护:番茄、辣椒果实上面留 2-3 片叶子,防止太阳灼伤果实,雨后赶紧喷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

病虫害防治:先用水苏云金杆菌、苦参碱等生物农药,配合黄板诱杀蚜虫、小菜蛾,农药用量能减少 50%。

三、避雨栽培 + 调酸补钙,破解 “水土不服”

在海拔 800 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农业农村部针对土壤酸化、雨水传播病害等问题,给出了 “三个办法一起用” 的措施:

避雨防虫:搭简单的钢架大棚,顶部盖薄膜、四周装防虫网,切断晚疫病等病菌的传播路;

土壤改良:每亩施 50 公斤生石灰来调节土壤酸度,配合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番茄脐腐病的发生率能下降 60%;

灾害预警:冰雹多的地区提前装防雹网的支架,接到预警后 2 小时内把防雹网铺好,能减少 80% 的冰雹灾害损失。

四、从预警到复产,构建 “全周期保障”

对于今年夏天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农业农村部制定了 “三级响应机制”:

灾前防范:检查修理、加固大棚的骨架,储备生长快的叶菜种子、水泵等应急物资,保证 12 小时内恢复生产;

灾后管理:被水淹的菜地要在 24 小时内排完水,喷 0.15% 的尿素加芸苔素内酯,促进蔬菜长新根;完全没收成的地块,要在 3 天内补种耐热的小白菜、苋菜;

保险兜底:鼓励蔬菜主要产区把大棚、防雹网等设施放进农业保险里,每亩保费的补贴比例不少于 60%。

五、从 “汗水农业” 到 “智慧农业”

盐碱地改良:用智能配肥系统和滴灌技术,土壤里的盐分每年平均下降 15%,小麦每亩产量从 400 公斤升到 650 公斤;

数字管理:300 亩的温室用物联网传感器随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一个人能管理一千亩农田,人工成本降低 70%;

品种创新:自己研发的 “青果青橙” 番茄新品种,糖度达到 12°Brix,耐裂的能力提高 50%,每亩产值超过 8 万元。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说,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推广 “设施化 + 数字化 + 绿色化” 的模式,用 “农技推广 APP” 获取随时的指导,保证夏季蔬菜生产 “种得好、卖得火、效益高”。这些技术不只是应对极端天气的 “应急办法”,还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 “转型之路”。当科技和农民的汗水结合在一起,“菜篮子” 里装的不只是新鲜蔬菜,还有农民增加收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