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南瓜怕霜霉病?教你认症状、防病害,结的南瓜又大又甜!

老乡们种南瓜,都盼着藤上挂满圆滚滚的瓜,可偏偏到了温度舒服的季节,叶子上就容易出毛病。比如南瓜霜霉病,先是叶子发黄,再是连片枯死,最后瓜也长不大。这病看着凶,其实只要咱能早认出、早防治,一点都不可怕。今天就把这霜霉病的 “底细” 扒清楚,从看症状到治病害,一步一步教你做。​

一、了解一下南瓜霜霉病长啥样?

南瓜霜霉病是真菌引起的病,专挑叶子下手,茎和瓜很少遭殃,所以咱先盯紧叶子就对了。这病最喜欢在 22℃左右的天气发作,刚开始的时候特别隐蔽,得翻着叶子背面看,叶子背面会冒出一些小点点,不是虫子咬的洞,是那种摸起来有点湿乎乎的淡黄色斑点,大小跟米粒差不多,看着像叶子上沾了水渍没干。这时候要是没注意,过个三五天,斑点就会慢慢变大。​

病情蔓延后,这些斑点不会跨过叶脉,所以最后会变成多边形的黄色斑块,有的像菱形,有的像三角形,一眼就能看出边界。要是赶上连雨天、棚里湿度大,斑块背面还会冒出一层灰黑色的霉层,用手一摸,手上会沾点细细的粉末,这就是病菌的孢子囊,也是判断霜霉病的关键特征。​而且这病有个特点,先从最下面的老叶子开始犯,一片叶子黄了,旁边的叶子跟着染,慢慢往上爬,最后整棵瓜苗的叶子都黄得卷起来,光合作用不行了,瓜就会停止生长,甚至掉瓜。​

二、弄清楚霜霉病咋找上门的?

首先,病菌的 “藏身地” 很广,冬天天冷的时候,它会变成孢子囊,躲在地里的病叶子、烂瓜藤里,或者藏在土壤缝隙里;夏天天热,它也能在这些残体里潜伏着,就等合适的天气 “出来作害”。​

然后,它的 “传播手段” 也多:风一吹,孢子囊就会飘到附近的南瓜叶上;下一场雨,雨水溅起来,也能把地里的孢子囊带到瓜苗上。只要落在叶子上,温度、湿度合适,它就会钻进叶子表皮里,开始繁殖。这是第一次发病,等病菌长多了,又会产生新的孢子囊,通过风、雨再传染其他叶子,也就是 “再次侵染”,病情一下就扩散开了。​

它最喜欢的环境就是 “又热又潮”:温度在 20℃左右的时候,病菌长得最快;要是空气湿度超过 90%,或者连续 6 个小时以上温度 20℃、湿度 80%,这病就容易大爆发。所以连雨天、棚里通风差的时候,咱得格外留神。​

三、霜霉病咋防咋治?4 招搞定

1.选对地块、施好肥:病菌专挑弱苗欺负,所以一开始就得把瓜苗养壮。种南瓜的时候,别选低洼积水的地,要挑地势高、向阳、通风好的地方,而且要起深沟高畦,下雨的时候水能及时排走,不会积在根部。​施基肥也有讲究,别光用尿素这类的氮肥,得多掺点磷钾肥,或者用腐熟的羊粪、鸡粪当基肥。这样瓜苗的茎秆长得粗,叶子长得厚实,抗病能力自然就强。比如一亩地可以撒 3000 斤腐熟的有机肥,再掺 50 斤过磷酸钙,翻地的时候拌匀,瓜苗长得壮实,霜霉病就不容易找上门。​

2.控好温湿度:不管是大棚种还是露天种,温湿度控制好了,就能减少一半的发病风险。​露天种的话,南瓜生长前期别老浇水,除非特别干旱,不然浇多了土壤湿、空气潮,容易犯病。浇水最好选晴天上午,浇完水太阳一晒,能把多余的湿气散掉;大棚种的话,管理要更细,早上太阳出来后,把棚膜掀开一点通风,让棚里的温度慢慢升到 25℃左右,湿度降到 65% 上下。到了中午要是温度超过 30℃,再加大通风;下午 4 点以后,温度降下来了,就把棚膜盖好,别让晚上湿度太高。这样一控,病菌没合适的温湿度,自然长不起来。​

3.高温闷棚 “杀菌”:要是发现个别叶子有霜霉病的小斑点,还没扩散开,咱可以用 “高温闷棚” 的办法,把病菌杀死,还不用吃药。​

具体做法:选个晴天中午,把大棚的门、通风口全关上,让棚里的温度升起来,重点是让南瓜苗顶尖附近的温度达到 45℃左右,保持 3 个小时。记住,闷棚前一天要给土壤浇点水,让土壤有点潮气,不然温度太高,容易把瓜苗尖烧枯了,那就得不偿失了。3 个小时后,慢慢把通风口打开,让棚温一点点降下来,别一下子降温太快,瓜苗受不了。​

4.合理用药:预防用药,在南瓜爬藤、还没发病的时候,就可以喷点百菌清,每隔 10 天喷一次,连喷 2 次,能在叶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挡住病菌。​治疗用药在发病前一周,喷杀毒矾,重点喷叶子背面,因为病菌主要在背面繁殖。每隔 7 天喷一次,连喷 2-3 次,就能把病情控制住。​喷药的时候要选晴天上午,别在雨天喷,不然药水被冲掉了没用;也别在中午高温的时候喷,容易烧叶子。​

其实霜霉病不可怕,就怕咱不上心,平时多去地里看看,翻着叶子背面瞅一瞅,发现小斑点赶紧处理;选地、施肥、控温湿度这些细节做到位,瓜苗长得壮,病菌自然不敢来。​只要把霜霉病这关守住了,藤上就能挂满又大又甜的南瓜,到时候不管自己吃还是卖,都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