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怎么管理才能不断茬?五大关键技术让采收期延长!

草莓是咱们爱吃的高价值浆果,口感鲜甜多汁、营养又足,在市场上特别抢手。但以前露天种草莓,大多是一茬采完就没了,不仅能吃到的时间短,农户赚钱也忽多忽少,不稳定。那怎么才能让草莓 “不断茬”,实现多茬连续采收、采收周期长,还能稳产高效多赚钱呢?

一、优选品种与栽培模式:奠定连续生产基础

实现不断茬的前提是选择适合多茬生产的品种与栽培体系。传统短日照品种(如“章姬”“红颜”)仅在秋冬春一季结果,难以满足连续供应需求。因此,推荐采用以下策略:

搭配长日照(四季草莓)品种:如“蒙特瑞”“阿尔比恩”“圣安德烈斯”等日中性品种,对光周期不敏感,只要温度适宜(12—28℃),可全年多次开花结果;

采用高架基质栽培或立体栽培:便于控温、控水、控病,且利于母株更新与子苗利用;

实施“母株—子苗—结果苗”轮换制:利用匍匐茎繁殖的新苗作为下一茬结果主体,避免老株衰弱导致断茬。

据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2024年在江苏句容试验数据显示,采用“阿尔比恩+高架基质+子苗轮换”模式,草莓年采收期达240天以上,平均亩产达4200公斤,是传统露地栽培的2.3倍。

二、科学调控花芽分化:打破休眠,促花不断

草莓断茬常因高温(>30℃)或低温(<5℃)导致花芽分化停滞。要实现不断茬,必须人为创造适宜花芽分化的微环境。

夏季高温期管理:当气温持续高于28℃时,日中性品种虽能开花,但花芽质量差、坐果率低。建议在6—8月覆盖30%—50%遮阳网,配合湿帘风机或微喷降温,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5℃以下。同时,叶面喷施0.1%磷酸二氢钾 + 0.05%硼肥,促进花芽健壮形成。

冬季低温期管理:12月至翌年2月,夜间温度低于8℃时,花序发育缓慢。可通过铺设地热线、加盖二道膜或使用暖风机,将夜间最低温维持在10℃以上,确保花果正常发育。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指出:“日中性草莓的连续结果能力高度依赖温度稳定性,波动超过±5℃即可能导致花序中断”。

三、动态植株更新:用新苗替老株,保持结果活力

草莓结果能力随株龄增长迅速下降,结果株使用超过4—5个月后,花序变短、果型变小、抗性减弱,是断茬的主要人为因素。因此,必须建立“滚动更新”机制:

在春季(3—4月)保留健壮母株,促发匍匐茎;

5—6月将子苗假植于穴盘或小钵中,培育壮苗;

7—8月定植新苗,作为秋季至翌年春夏的结果主体;

原结果老株在采收结束后及时清除,避免病虫源积累。

浙江建德某草莓合作社实行“一年两茬苗”制度(春苗用于秋冬采收,夏苗用于春夏采收),实现全年无断档供应,客户复购率提升35%。

四、精准水肥管理:薄肥勤施,均衡供能

连续采收对养分需求大,但草莓根系浅、怕涝怕盐,必须实施少量多次、营养均衡的水肥策略。

推荐方案:

基质或土壤EC值控制在1.2—1.8 mS/cm;

开花坐果期每7—10天滴灌一次高钾型水溶肥(N-P₂O₅-K₂O = 13-6-40),浓度0.1%—0.2%;

采收期补充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预防空心果、僵果;

避免一次性大量施肥,尤其忌施高氮肥,以防徒长抑制花芽。

农业农村部《草莓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NY/T 2625-2021)》明确要求:“连续采收草莓园应建立动态营养监测机制,根据叶色、果形、生长势调整施肥方案”。

五、绿色病虫害防控:减少用药,保障连续采收安全

连续采收模式下,农药使用受限,必须以预防为主、生物防控为核心。重点防控灰霉病、白粉病、红蜘蛛、蓟马等。

棚内悬挂蓝板(防蓟马)、黄板(防蚜虫),每亩30—40张;

定植前土壤或基质蒸汽消毒;

发病初期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生物制剂;

严格遵守采收前7—10天禁药期,确保果品安全。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广的“草莓绿色防控套餐”在山东临沂示范区应用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60%,而采收中断率下降至5%以下。

结语

草莓不断茬并非神话,而是品种、环境、营养、植株与植保五大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在消费升级与设施农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实现草莓长周期、高质量、连续化供应,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只有将“单季思维”转变为“周年运营”,才能真正让草莓园四季飘香、收益不断。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日中性草莓连续采收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

权威出处:《草莓花芽分化环境调控技术要点》,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2023

资料来源:《建德市草莓周年生产技术推广总结》,建德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