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紧急部署秋粮中后期防控,筑牢 “虫口夺粮” 防线保障丰收
- 行业资讯
- 8天前
- 18热度
2025 年 8 月 19 日,到了秋粮形成产量的关键时候,农业农村部在 8 月 19 日于广西南宁开了全国秋粮作物中后期重大病虫害防控现场会,全面安排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控工作。会议说,现在秋粮的重大病虫害比往年更严重,各地要抓住 8 到 9 月这个防控的关键时间段,以 “一喷多促” 为核心,一起用智能监测、统防统治这些办法,全力阻止病虫害大量发生,保证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 1.4 万亿斤的目标上。
一、病虫害情况严峻,台风加下雨让防控更难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最新的讨论结果,因为台风 “格美” 经过和一直下雨,秋粮主要种植区的病虫害情况比较严重:
水稻方面: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在华南、江南的水稻种植区发生得比较严重,有些田里每百丛稻株的虫量超过 3000 头;稻瘟病在丘陵山区种了易感病品种的田里,有流行的风险。
玉米方面:草地贪夜蛾、粘虫这些会迁移的害虫威胁越来越大,南方锈病在黄淮海地区扩散得很快,预计发生面积会有 8.8 亿亩次。
马铃薯方面:晚疫病在东北、西北的主要种植区有中等程度发生,要警惕下雨后它突然大量扩散。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现在病虫害的基数大,天气情况又复杂,防控任务特别重。”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 75%,必须通过精准防控,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 5% 以内。
二、强硬的防控办法,全面防控网
会议提出了五项关键措施,搭建起 “监测 — 防治 — 保障” 全流程的防控体系:
智能监测:布下 “天罗地网”
加密监测网点:在主要种植区多设 2000 个智能测报点,配上昆虫雷达、AI 识别系统,实时预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数字化预警平台:把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合在一起,通过 “中国植保” APP 给农户发专门的防控办法,保证信息能传到 90% 以上的农户家里。
统防统治:无人机队伍成主力
飞防作业全覆盖:中央财政拨专项资金补贴,支持主要种植区买无人机服务。河南原阳县已经投入 450 架无人机,4 天内就完成了 82 万亩玉米和水稻的飞防作业。
科学用药指导:面对病虫害抗药性的问题,推荐三氟苯嘧啶、乙基多杀菌素等高效低毒的农药,严格按照 “一喷多促” 的配方标准来配药(就是杀虫剂 + 杀菌剂 + 调节剂 + 叶面肥)。
绿色防控:生物办法发挥作用
释放天敌昆虫:在水稻种植区推广稻鸭共育、用赤眼蜂防治螟虫的技术,每亩田释放 1.5 万头赤眼蜂,能减少 30% 的化学农药使用量。
生态调控技术:在玉米田里种能吸引害虫的植物,形成 “害虫食堂”,把草地贪夜蛾等害虫集中消灭。
应急处理: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24 小时响应机制:成立 100 支省级应急防治队,配上大型施药设备,保证突发病虫害在 48 小时内处理好。
物资储备制度: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 2 万吨应急农药,重点保障东北、黄淮海等主要种植区的需求。
科技帮忙:把课堂开到田边
专家分片蹲守:安排 5000 名农技人员到一线去,开展 “田间学校” 培训,现场教大家怎么操作无人机、怎么混合农药。
线上问诊平台:开通 “农技 110” 热线,农户可以通过视频和专家连线,及时解决防控中遇到的问题。
三、从 “靠力气种地” 到 “靠科技种地” 的变化
在河南原阳县大宾镇,3 台无人机正以每秒 70 厘米的速度飞过玉米田,精准喷洒防虫农药。种粮大户李海鑫拿出手机,展示里面的飞防路线图说:“以前人工打药每亩要花 20 元,现在用无人机只要 8 元,效率提高了 20 倍。更重要的是,农药喷得均匀,病虫害防治效果提高了 40%。”
而黑龙江佳木斯市,通过 “一喷多促” 技术实现了 “一种药有多种效果”。农技人员在玉米长到 “大喇叭口期” 时,把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使用,不仅防治了病虫害,还促进了玉米根系生长,预计每亩能增产 15% 以上。
四、真金白银支持 “从虫口里抢粮食”
中央财政已经提前下拨 50 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主要种植区开展统防统治和 “一喷多促” 作业。资金重点向东北、黄淮海等病虫害严重的地区倾斜,对用无人机作业的农户,每亩补贴 10 到 15 元。
农业农村部财务司负责人说:“我们建立了‘资金跟着任务走、任务跟着病虫害走’的动态调整机制。” 各地可以根据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灵活调整资金的使用方向,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关键地方。
现在,全国的秋粮作物正从长叶子、长茎秆的阶段,转向长果实的阶段。这既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期,也是防控病虫害的决胜期。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带着 “时刻不放心” 的责任感,把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块田、每一棵作物上,坚决打赢这场 “从虫口里抢粮食” 的硬仗,为稳稳端住中国饭碗筑牢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