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杂谷25号亩产491.3公斤,创坝上谷子亩产新峰值!

“491.3 公斤!”10 月底的张北县二台镇王家村,随着测产人员报出最终数据,围观的种植户与农科院专家们瞬间沸腾。这片 82.6 亩的 “张杂谷 25 号” 示范田,经机械化实打实收、折合 13.5% 安全水分后,不仅远超坝上地区谷子平均亩产,更一举创下张家口市坝上区域谷子产量新纪录,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增产写下生动注脚。​

测产当天,金黄的谷穗压弯枝头,联合收割机穿梭田间,谷粒与秸秆分离作业一气呵成。“往年坝上种谷子,亩产也就 300 多公斤,这次能突破 490 公斤,真是没想到!” 王家村种植户王建国拿着饱满的谷粒难掩激动。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研究员李志强则现场解读:“这一产量背后,是品种优势与现代化种植技术的完美结合。”​

“张杂谷 25 号” 能有如此亮眼表现,离不开全程集成的现代化农业技术 “护航”。回溯种植季,5 月播种时,北斗导航系统精准把控播种行距与深度,确保每株谷子间距均匀;黑白膜全膜覆盖技术则像给土地穿上 “防护衣”,既减少水分蒸发,又抑制杂草生长,尤其适配坝上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双垄穴播与大小行种植模式,让田间通风透光性大幅提升,为谷子生长创造最佳环境。​

生长过程中,植保无人机的精准变量作业更是关键。“针对不同地块的病虫害风险,无人机能精准喷洒农药,用量比人工减少 20%,还避免了漏喷重喷。” 技术人员现场展示无人机作业记录,数据显示全程病虫害防治覆盖率达 100%。而机械收获环节,不仅实现谷粒高效回收,还同步收获亩产 1.05 吨的优质鲜秸秆 —— 这些秸秆既能作为饲料喂养牲畜,又能粉碎还田改良土壤,实现 “一地双收” 的资源循环利用。​

今年坝上地区的气候堪称 “多灾多难”,“张杂谷 25 号” 却交出了一份抗逆性满分答卷。苗期遭遇低温雨涝,不少作物出现烂根,它却凭借强健的根系快速恢复生长;灌浆期连续阴雨寡照,影响谷子养分积累,其叶片光合作用效率依然稳定;成熟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许多作物秆倒粒落,它却做到活秆成熟、无倒伏倒折,籽粒完好率超 98%。​

“抗逆性是品种推广的‘生命线’,尤其在气候多变的坝上地区。” 李志强研究员介绍,“张杂谷 25 号” 是张家口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品种,历经多年培育,在抗寒、抗旱、抗病等方面进行了多代筛选优化,“这次实际种植中的抗逆表现,证明它完全能适应北方边际土地的复杂环境。”​

作为本年度首次在坝上地区推广的品种,“张杂谷 25 号” 已展现出强大的推广潜力,目前种植面积已超 1 万亩。更重要的是,它为当地农业生产难题提供了 “破题思路”—— 针对坝上部分地块水资源短缺需 “水改旱” 的情况,其耐旱特性成为理想替代作物;而在蔬菜、马铃薯种植区,它能作为倒茬作物,有效改善土壤连作障碍,减少病虫害发生,为轮作体系优化提供新选择。​

从更大视角看,“张杂谷 25 号” 的成功,为挖掘农牧交错带和边际土地生产潜力开辟了新途径。坝上地区作为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大量边际土地因作物适应性差而利用率低,“张杂谷 25 号” 的推广,不仅能提升土地产出效益,还能通过 “粮饲兼用”(籽粒作粮食、秸秆作饲料)带动当地种养结合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

“张杂谷 25 号” 的高产故事,实则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印证了两大核心逻辑:一是品种自主创新是粮食安全的 “压舱石”,只有培育出适应本土气候、抗逆性强、产量高的品种,才能摆脱对外部品种的依赖,掌握农业生产主动权;二是现代化技术集成是产量突破的 “加速器”,从北斗导航到无人机植保,从全膜覆盖到机械收获,单一技术难以实现高产,唯有将品种特性与技术优势深度融合,才能最大化释放土地潜力。​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旱作农业发展与边际土地开发,“张杂谷 25 号” 的实践无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未来,若能进一步扩大此类优质品种的推广范围,搭配更精准的农业技术服务,必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