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水产养殖生产管理要点有哪些?

每年秋天,是水产养殖从 “长得快的旺季” 往 “准备过冬” 过渡的关键时候。这时候水温慢慢下降,鱼、虾蟹这些水里的动物吃得少了、新陈代谢变慢,抵抗力也跟着下降。再加上昼夜温差大、天气多变,特别容易出现缺氧、生病大量死亡的情况。要是管理不好,不仅今年的收成受影响,连冬天能不能活下来都成问题。所以,秋天养水产得抓住 “稳、准、细、早” 这四个字,才能保住全年的养殖收益。​那么,秋季水产养殖生产管理要点有哪些?

一、鱼类养殖:要适时适量喂料

喂料要科学调整:秋天水温每降 5℃,鱼的食量就会减少 20%-30%。这时候要慢慢减少喂料量和喂料次数,但绝对不能太早停喂。建议水温在 15-20℃时,每天喂 1-2 次,每次喂的量大概是鱼体重的 1%-2%。若是水温低于 15℃时,改成隔天喂一次,尽量用容易消化的沉性饲料。

水质要精细管:秋天水里的藻类容易老化,水体很容易缺氧。建议每 7-10 天加一次新水,每次加水不超过 20 厘米,别把池底的淤泥搅起来,不然会让水里的氨氮、亚硝酸盐升高,对鱼不好。注意加水要选晴天上午,别在傍晚加,避免晚上水里的氧气突然变少。

每天巡塘别偷懒:坚持 “早、中、晚” 三次去池塘边看看,重点观察鱼有没有浮头、是不是都聚集在池塘下风的地方、鱼吃料是不是突然变少了、看水的颜色有没有发黑、发臭。​一旦发现鱼要浮头的迹象,马上开增氧机;没有增氧机的话,就泼增氧剂或者加新水。如果鱼受伤了,赶紧用聚维酮碘或二氧化氯消毒,防止伤口感染。​

及时捕捞:在水温稳定在 10℃以上的时候,把能上市的大鱼捞出来。这样既能错开销售高峰卖个好价钱,又能减少池塘里鱼的密度,让小鱼长得更快。注意捞鱼前 1 天别喂料,选晴天黎明的时候捞(这时候水里氧气多、水温低,鱼不容易应激),拉网捞鱼后,马上开增氧机、加新水,缓解鱼的应激反应。​

二、虾蟹类养殖:及时应对天气突变​

水质和池底要重点调控​:虾蟹对水里的氧气和池底环境特别敏感,秋天要多关注天气预报,暴雨来之前把池塘水位加深到 1.2-1.5 米,把池埂加固好,疏通排水渠,防止淹塘。还要及时清理池塘里腐烂的水草(比如伊乐藻、苦草),避免水草烂在水里消耗氧气、滋生弧菌(会让虾蟹生病)。注意,阴雨天前后,撒过氧化钙颗粒,既能增氧,又能改善池底环境。​

喂料要精准:根据水温跟虾蟹的吃料情况,每天调整喂料量,以 2 小时内吃完为准。喂优质的配合饲料,偶尔加少量小杂鱼这类动物性饵料,但一定要新鲜,防止变质让虾蟹中毒。稻田养蟹的话,要控制喂料量,别污染稻田里的水。​

抓住时机,及时把成虾成蟹捞上市:​在寒潮来之前(通常是 10 月下旬到 11 月上旬),集中把能上市的成虾成蟹捞出来,捞的时候动作要轻,别把虾蟹弄伤;暂时养着或者运输前,可加维生素 C 和葡萄糖,帮它们缓解应激。注意,分批次捞,减少池塘里的存塘量,后期管理更轻松。​

三、疾病防控:提前预防更重要​

1. 鱼类重点防草鱼出血病、烂鳃病​

预防为主:每 10-15 天在饲料里加水产专用的三黄散,连续喂 10-15 天,停 1 个月再喂一次,能增强鱼的抵抗力;​

水质消毒:定期泼洒水产用的含氯石灰,每 10 天一次,抑制水里的病菌;​

精准治疗:如果确诊是细菌性疾病,外用含氯石灰全池泼洒(连泼 2 天,中间隔 1 天),同时在饲料里加氟苯尼考或恩诺沙星(按《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规定用),连喂 5-7 天。​

2. 虾蟹类重点防白斑综合征、黑鳃病​

定期消毒:每 15 天用 10-15 公斤 / 亩・米的生石灰(比如 1 亩水面、1 米水深,用 10-15 公斤)化水全池泼洒,调节水质 pH 值还能杀菌;​

控制密度:通过分批捕捞减少池塘里的虾蟹数量,减少应激和交叉感染;​

别乱用药:尽量不用抗生素,优先用益生菌、免疫增强剂这些绿色的防控方法。​

四、结语:秋天管理好,全年养殖有保障​

秋天虽然不是水产长得最快的时候,却是决定养殖成败的 “关键一步”。这时候管理得越精细,对全年的投入回报就越多。只有靠科学方法、关注细节、提前预防,才能在秋天天气多变、容易生病的时候,保住鱼虾蟹的健康和收益。​在这个既要收获又要为过冬做准备的季节,希望每个水产养殖户都能管好水质、喂对饲料、防住病害、抓住捕捞时机,给全年的养殖画个圆满的句号,也为明年的养殖打下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