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完柿子后柿树咋管理?五大关键措施保障来年丰产!
- 种植技术
- 4天前
- 17热度
种柿子的常摘完果就觉得 “活干完了”,放松管理,我和隔壁王大哥都因此吃了亏:我采后不清园、不施肥,来年柿树发芽少、花芽稀,坐果少还掉果,产量降三成;王大哥不清园,转年病虫泛滥,费钱费力还影响果质。其实采后 30-50 天是柿树 “回血” 关键期,直接关系树势恢复、养分储存和花芽分化 —— 管好能增强抗寒力、花芽饱满,来年丰产;管差则树势弱、病虫多,产量品质下滑。下面结合规范、一线经验和主产区做法,拆解五个核心管理措施,帮养壮柿树、打好来年丰产基础。

一、及时施基肥:补充树体消耗,促进养分储备
果实采收带走大量养分,尤其钾、氮、有机质。采后施肥是全年最重要的一次“补元气”措施。应于采果后10~15天内完成基肥施用,此时根系仍具较强吸收能力,且气温适宜,利于肥料分解与根系吸收。
推荐以腐熟有机肥为主,配合化肥。成年结果树每株施腐熟农家肥50~1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20~30公斤;同时配施过磷酸钙1~1.5公斤、硫酸钾0.5~1公斤。施肥方法以放射状沟施或环状沟施为宜,沟深30~40厘米,避免伤及主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试验表明,采后及时施基肥的柿树,翌年花芽饱满度提高30%,坐果率提升22%(数据来源:《柿树采后营养管理与花芽分化关系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2022年)。
二、科学修剪与清园:优化树形,减少病虫源
采后至落叶前是修剪的适宜时期。此时树体养分已回流,修剪对树势影响小。修剪重点包括:
首先是疏除无效枝,剪除病虫枝、枯死枝、交叉枝、重叠枝及过密内膛枝,改善通风透光;其次是对结果后衰弱的下垂枝进行回缩,促发健壮新梢; 然后调整树形,维持主枝分布均匀,树冠开张,避免“上强下弱”。
修剪后,必须彻底清园:将落叶、落果、残枝集中深埋或焚烧,减少角斑病、炭疽病、柿蒂虫等病虫越冬基数。国家林草局《经济林采后管理技术规程》明确要求,清园应做到“枝无病残、地无落叶、沟无积水”(权威出处:《LY/T 3281-2022 经济林采后管理技术规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三、病虫害综合防控:打好越冬“防疫战”
采后是防治越冬病虫的关键期。常见病害如柿角斑病、圆斑病,虫害如柿蒂虫、柿绵蚧、木蠹蛾等,均在枝干、树皮裂缝或落叶中越冬。
防控措施包括:刮除老翘皮,用刮刀清除主干及大枝上的粗皮、翘皮,集中烧毁。或者树干涂白,用生石灰10公斤、硫磺粉1公斤、食盐0.5公斤、动物油0.2公斤、水30公斤配制涂白剂,涂刷主干及主枝,防冻、防日灼、杀灭越冬虫卵。也可以全园喷药,落叶后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100倍液,全面杀灭病菌与虫卵。
在陕西富平县柿子标准化示范区,通过“清园+刮皮+石硫合剂”三位一体防控,翌年柿蒂虫发生率下降65%,角斑病发病率降低50%(资料来源:《富平县柿子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总结》,陕西省林业局,2023年)。
四、防寒保护:确保安全越冬
在北方及高海拔地区,幼树或弱树易受冻害。应在土壤封冻前完成防寒措施:
根颈培土,在树干基部堆土30~40厘米高,保护根颈与嫁接口。也可以给树干包裹,用稻草、无纺布或防寒布缠绕主干,防止冻裂。还可以灌封冻水,在土壤夜冻昼消时(通常11月中下旬),全园灌一次透水,提高土壤热容量,缓冲低温。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推广研究员指出:“封冻水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防寒措施,可使根系冻害发生率降低40%以上”(资料来源:《山东柿树越冬管理技术要点》,山东省自然资源厅,2023年)。
五、合理控水:促进休眠,避免旺长
采后若遇秋雨连绵,应及时排水防涝,避免根系缺氧;若天气干旱,可少量补水,但严禁大水漫灌,以免刺激秋梢萌发,消耗养分,影响越冬抗性。进入11月后,应停止灌溉,促进树体自然进入休眠状态。
六、结语
“七分采,三分管”是柿子产业的常见误区。真正的高产稳产,始于采后的精心呵护。从施肥、修剪、清园到防寒,每一项措施都是对来年丰收的“预投资”。只有将采后管理纳入全年生产计划,系统施策、精细操作,才能让柿树“休养生息、蓄势待发”,在下一个生长季结出更红、更甜、更丰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