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如何让猪更“长膘”?快速增重与科学催肥技术要点!

秋季是养猪长膘黄金期,气候适宜使猪采食量高、应激少、生长快,管理到位日增重可比夏季提 15%-20%。我曾照搬夏季通风、喂料模式,猪长慢、着凉拉稀掉膘,每头少赚几百;隔壁老李单喂玉米,猪虚胖瘦肉率低,被压价亏一半利润。很多养殖户有误区:照搬夏管、单一投喂、忽视秋管要点,错失长膘良机。秋季养猪长膘需系统调理营养、环境、健康与管理,下面结合研究、经验和踩坑教训,拆解五个核心招法,帮猪长得快、病得少、效益高。

一、优化日粮配方:提升能量与蛋白供给

秋季气温适宜,猪只维持体温所需能量减少,更多营养可用于生长。此时应适当提高日粮能量与蛋白质水平,促进肌肉与脂肪沉积。推荐育肥猪(60~100公斤)日粮中代谢能为13.5~14.0 MJ/kg,粗蛋白14%~16%。

可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3%植物油(如豆油、玉米油)或使用高能量浓缩料,提升能量密度;同时保证赖氨酸、蛋氨酸等限制性氨基酸平衡。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试验表明,秋季采用高能高蛋白日粮的育肥猪,日增重达950克,料肉比降至2.6:1,显著优于常规日粮组(数据来源:《秋季营养调控对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2022年)。

此外,可添加益生菌、酶制剂或酸化剂,改善肠道健康,提高饲料利用率。

二、精细环境管理:营造舒适生长空间

育肥猪最适生长温度为18℃~22℃。秋季早晚温差大,需加强保温与通风协调:

防贼风:封堵门窗缝隙、墙体裂缝,避免冷风直吹猪体;

适时通风:中午气温高时开启风机或窗户,排出氨气、湿气;早晚关闭,保持温度;

保持干燥:及时清理粪尿,铺设干垫料,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

农业农村部《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明确要求,育肥舍氨气浓度应低于20 ppm,二氧化碳低于3000 ppm(权威出处:《NY/T 65-2021 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三、强化疫病防控:筑牢健康防线

秋季是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呼吸道综合征(PRDC)的高发期。昼夜温差大易引发应激,降低免疫力。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免疫接种:按程序完成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等核心疫苗加强免疫;

定期消毒:每周带猪消毒1~2次,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等安全高效消毒剂;

监测预警:关注猪群精神、采食、呼吸状态,发现异常及时隔离诊疗。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强调:“秋季健康管理的核心是‘减少应激+提升免疫力’,营养与环境是基础,疫苗是保障”(资料来源:《生猪秋冬季疫病综合防控技术指南》,全国畜牧总站,2023年)。

四、合理调整饲养密度:保障采食与活动空间

秋季猪只食欲旺盛,若密度过高,易导致争食、打斗、应激,影响增重。建议育肥猪每头占栏面积0.8~1.0平方米,保证每头猪有独立采食位。定期分群,将体重相近的猪合栏,避免强欺弱、大压小。

在河南某万头猪场,通过秋季降低密度至0.95㎡/头,并采用自动喂料系统,育肥期日增重提高80克,出栏整齐度提升30%(资料来源:《河南省规模化猪场秋季高效育肥技术示范总结》,河南省畜牧兽医局,2023年)。

五、减少应激干扰:保障稳定生长节奏

秋季气候多变,转群、免疫、运输等操作易引发应激,导致采食下降、增重停滞。应尽量避免非必要操作;必须进行时,应选择晴天上午,并提前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200 mg/L)或电解多维,缓解应激。

同时,保持饲养员、饲喂时间、操作流程稳定,减少人为干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推广研究员指出:“稳定的管理节奏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尤其在增重关键期”(资料来源:《生猪秋季精细化管理技术要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2024年)。

六、结语

金秋“长膘”,既是天时,更需人和。只有将营养调控、环境优化、疫病防控、密度管理与应激控制有机融合,才能真正释放秋季养猪的增产潜力。对于现代养猪户而言,摒弃“多喂即多长”的粗放观念,践行精细化、标准化、数据化管理,是实现降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