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间,一片银白色的 “反光海洋” 正在悄悄改变传统农业的命运。陕西佳县的农民开着改过后的播种机,在干旱的坡地上开出深 15 厘米的沟,把高粱种子准确撒在湿润的土层里,接着宽幅地膜像银色的披风一样盖在地面上,锁住每一滴宝贵的水分。这种叫 “机械化全膜深沟探墒” 的技术,让以前每亩地只产不到 200 公斤的贫瘠土地,现在每亩能产 500 公斤以上,成了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好例子。
一、技术革新,把种子种在 “水袋” 里

佳县在毛乌素沙漠南边,一年平均下雨不到 400 毫米,春天播种的时候土壤里水分不够,这是困扰农民上千年的难题。用传统方法种地,种子常常因为表层土壤干旱出不了苗;就算侥幸长出苗,脆弱的根也扛不住后来的干旱。
“我们的播种机就像一把手术刀。” 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原主任尚武平蹲在田垄边,用手扒开盖在地膜下的干土,露出湿润的播种沟,“机器前面的犁刀把 10 到 15 厘米厚的干土推到两边,在中间开出深沟,种子能直接碰到地下的湿土。” 用这种 “探墒播种” 技术,再加上盖全膜,土壤里水分蒸发量减少 60% 以上,出苗率从 70% 提高到 95%。
更让人惊讶的是,用机器干活效率特别高:一台改过后的播种机,能一次做完开沟、盖膜、播种、覆土这六道活儿,每亩地干活成本只要 30 元,比传统人工省 90% 的人力。数据显示,这个技术已经在榆林市 11 个县区推广开,让高粱、谷子这些作物平均增产 15% 到 32%,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 12% 以上。
二、病虫害防控,织成立体防护网

在佳县金明寺镇的高粱示范田里,植保员李建军正拿着无人机查病虫害。“我们用‘监测预警 + 绿色防控’的双重保障办法。” 他介绍,田里装的智能虫情测报灯,能实时监测草地贪夜蛾这些会飞的害虫;而装在田边的性诱捕器,已经抓到 200 多只小灰象甲成虫。
面对高粱小苗期常有的粘虫和玉米螟,技术人员用 “生物防治 + 低毒农药” 的组合办法:每亩地放 1 万头赤眼蜂卵卡,同时在幼虫刚孵化的时候,喷 2.5% 溴氰菊酯乳油 2000 倍液,防治效果能达到 90% 以上。对于锈病这类病害,提前喷 18.7% 丙环・嘧菌酯悬浮剂,做到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用这种科学的防控办法,效果很明显:佳县高粱的农药用量减少 20%,每亩地省 30 元的打药成本,同时还避免了传统用化学农药对土壤和生态的破坏。
三、产业升级,从 “靠天吃饭” 到 “订单农业”

在佳县王家砭镇的高粱烘干车间里,金黄色的高粱粒正通过传送带进到智能色选机里。“我们和西凤酒业签了长期订单,每亩高粱保底收购价 1.8 元,比市场价高 0.3 元。” 合作社负责人王建国介绍,这种 “五统一” 的模式(统一供种子、耕地、盖膜、管理、收购),让农民心里踏实。
技术革新带来的不只是产量提高,还让产业链拉得更长、更完善。佳县建了一个每年能加工 3 万吨高粱的初加工基地,开发出 “桃花液”“窑湾老酒” 这些系列白酒产品,形成了年产值 1 亿元的产业链闭环。数据显示,2024 年全县 15 万亩高粱总产值达到 3.1 亿元,带动 2.9 万农户,每户平均多收入 2000 元以上。
这种在黄土高原上发明的新技术,正在改变干旱地区种地的规矩。靠 “科技帮忙 + 产业融合” 这两个办法一起推进,佳县不仅解决了 “十年九旱” 的难题,还找出了一条生态好处和经济好处都兼顾的可持续发展路,给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了中国的解决办法。就像尚武平说的:“我们不是在简单种地,而是在沙漠边上写绿色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