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种占比超 95%!“十四五” 种业振兴:”中国种”撑起粮安与百姓餐桌
- 行业资讯
- 15小时前
- 3热度
当我们在超市选购饱满晶莹的大米、在菜市场挑选红润鲜美的番茄、在餐桌上享用香嫩多汁的白羽鸡肉时,很少会想到这些日常食物的背后,是一场持续五年的种业振兴攻坚战。这场战役不仅关乎14亿人的吃饭问题,更关系到国家农业安全的命脉。

一、种业翻身仗:从追赶到并跑的五年跨越
“十四五”时期,中国种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牛、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坚持。
在四川富顺县,再生稻亩产突破1300公斤;在黄淮麦区,抗病小麦新品种让农民不再为赤霉病发愁;在全国各地,风味香甜的西瓜、番茄、苹果等新品种正丰富着百姓的果盘子。这些变化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推进种业振兴的必然结果。
二、口粮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水稻和小麦作为中国两大口粮,其种业突破具有战略意义。富顺县粮农幸享芳的喜悦很有代表性:“这茬稻子收得好,不仅亩产增了,每斤还能多卖些钱。”她口中的新品种“甬优4949”,正是“十四五”时期选育的一批突破性水稻品种之一。
更令人振奋的是,种业创新不仅解决产量问题,更在破解质量难题。湖南选育的“西子3号”水稻,有效降低了糙米镉含量;耐盐碱水稻品种在3‰—5‰盐度下亩产突破400公斤,为边际土地增产提供了新方案。小麦育种同样成果丰硕。高德荣团队培育的“扬麦53”,实现了抗赤霉病与高产优质的协同提升,解决了长期困扰小麦生产的痛点。节水品种“马兰1号”每亩节水超50立方米,在节水与增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三、畜禽水产:打破垄断的自主之路
曾经,中国人每吃10只白羽肉鸡,有10只的种源都依赖进口。如今,这一局面已被彻底改变。“国外企业曾长时间掌握祖代种鸡的定价权,鸡苗价格从每羽15美元涨到50美元,国内企业没有讨价还价能力。”圣农集团创始人傅光明的回忆,道出了当年中国畜禽种业的窘境。
2021年,“圣泽901”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更令人鼓舞的是,这些“中国种”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5%,还走出国门,远销非洲。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华西牛、南美白对虾等品种的突破。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百姓的餐桌,更重塑了中国畜禽水产种业的竞争格局。
四、资源基石:摸清家底才能育好种
在湖北十堰,农业专家王华玲和团队正忙着对猕猴桃种质资源进行系统鉴定。“培育突破性新品种离不开核心亲本材料,这需要开展大量的筛选工作。”她的工作,是全国种质资源普查的一个缩影。历时三年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农业“家底”摸排。新收集的13.9万份种质资源中,99%是具有悠久种植历史的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这些资源将成为未来育种创新的宝贵材料。
“没有种质资源做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也不可能凭空育出新品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的话,道出了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目前,已有超6000份种质资源应用于育种创新,为后续突破积蓄着力量。
五、未来展望:从种业大国迈向种业强国
五年的种业振兴行动,为中国粮食安全筑起了坚实屏障。但种业创新永无止境,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新挑战,中国种业仍需持续发力。下一步,需要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育种等前沿技术领域加快布局,强化科企合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同时,要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让更多实验室成果更快走向田间地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