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北新区的“玉米高产经”:科技如何让黑土地再生金!
- 行业资讯
- 23小时前
- 7热度
金秋时节,辽宁沈阳沈北新区的田野上,成片的玉米地犹如金色海洋,穗粒饱满,丰收在望。这片流淌着金色的土地,正悄然上演一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华丽蜕变。沈北新区通过精心打造的三套“玉米高产经”,不仅实现了产量的跃升,更探索出了一条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第一经:地力提升:让板结的土地“呼吸”起来
“以前光想着多上化肥催产量,结果土壤越种越板结。”种粮大户李龙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农民的心声。如今,通过“堆沤肥+土壤深松”的组合技术,他家的1000亩地亩产从600多公斤稳步提升至900公斤以上。
这套地力提升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将秸秆和粪肥变废为宝,通过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让雨水能存住,养分能留住。更令人欣喜的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稳步提升,化肥利用率提高至43%,实现了“增产增收、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的多重目标。
第二经:光效优化:向每一缕阳光要效益
在财落街道新农村,农户杨长春采用宽窄行种植技术,通过“品字形”结构优化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效率。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40厘米的巧妙布局,使得每株玉米都能充分“沐浴”阳光。
这种种植结构调整不仅提高了抗倒伏能力,还减少了病虫害发生。配合无人机统防统治,农药使用量减少10.3%,亩均成本显著下降。杨长春算了一笔账:今年每亩比去年多赚了150元,再加上省下的时间可以打零工,收入增加了不少。
第三经:智慧农业:北斗导航下的精准种植
“打开系统输上边界,机子自己走,行间距比尺子量的还准。”虎石台街道的任宏顺对北斗导航播种技术赞不绝口。这项技术实现了“零漏播”“零偏航”,出苗率达到95%以上,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靠经验”的种植方式。
“导航播种+全程机械化”的模式覆盖了“耕、种、管、收”各个环节,玉米机播率、机收率均达100%,减少人工成本30%以上。这种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正引领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四、数据背后的丰收密码:技术推广的规模效应
据沈北新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目前这三套技术模式已覆盖全区6个街道17个核心示范区,带动近千户农户实现亩产提升10%以上,户均年增收超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农业科技创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技术模式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了相互支撑的系统工程。从土壤改良到光能利用,从精准播种到智能管理,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五、启示与展望:科技赋能农业的未来路径
沈北新区的实践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但更重要的是要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转化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首先,农业技术创新要贴近实际需求。沈北新区的三套“高产经”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解决了农民生产中的实际痛点:土壤板结、光能利用率低、播种效率不高等。其次,技术推广需要配套服务支撑。从土壤检测到定制施肥方案,从无人机统防统治到机械化收割,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技术落地的重要保障。展望未来,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将迎来更深刻的变革。沈北新区的实践为我们展示了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