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器人走上田间地头:从冬枣采摘到智能育种,科技破解 “谁来种地” 难题!

陕西大荔的冬枣园里,一台身形灵活的机器人正穿梭在果树间。它的机械臂精准避开枝叶,轻轻摘下成熟的冬枣,放进旁边的筐里,动作流畅得像熟练的果农一样。这是全国首台冬枣采摘机器人 “篮侠” 的作业场景,也是现在农业机器人走进田里的真实样子。现在,从四足巡检机器人到智能育种机器人,越来越多 “科技新农人” 站上农业赛道,想靠智能装备解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人工成本高的问题。

农业机器人的 “朋友圈” 正在快速变大。前不久,靠四足机器人出名的宇树科技宣布,要把旗下的 Go2 机器人改造后用在智慧农业上。给它装上农业专用传感器和 AI 视觉系统后,它能在田里查看幼苗生长情况,还能实时收集土壤湿度、作物长势这些数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发的 “吉儿”,还是世界上首台能自动巡航的杂交授粉智能育种机器人,给育种效率提高了不少。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 60 岁以上的劳动力占比已经超过 40%,有些地方甚至到了 60%。而且人工成本一年比一年高,拿冬枣采摘来说,一个熟练工人一天工资超过 200 元,还面临 “招不到人” 的难题。机器人的出现正好补上了这个缺口。

和传统农机比,现在的农业机器人早就不是 “机械重复” 的代名词了。用北斗导航、5G、AI 这些技术,它们能 “感知环境、自主决策”。以前人工给农机 “画路线” 的情况,现在只要机器人装的智能算法,就能自己规划巡检的路线,碰到田埂、石块还能自动躲开;在识别作物方面,AI 视觉系统能精准区分成熟的果实和没熟的果实,甚至能判断作物有没有生病。

不过,农业机器人要真正走进普通农户家,还有不少 “坎” 要跨。“工业机器人在标准化的车间里干活,农业机器人面对的可是什么样都有的田间环境。” 复旦大学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解释说。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块完全一样的农田。土壤湿度、作物长势、天气变化,都会影响机器人的作业效果,这需要光学、传感、算法等多个领域的技术一起突破。

虽然挑战不少,行业里还在不断探索 “接地气” 的解决方案。宇树科技推出的农业版 Go2 机器人,基础售价是 1600 美元,比同类产品大大降低了成本。对种草莓、蓝莓这些高附加值作物的农户来说,已经有一定的性价比了。蓝侠机器人团队还在升级产品,第二代冬枣采摘机器人正在解决 “高温环境下识别效率下降” 的问题,第三代产品已经提上了日程,目标是把单台成本降到农户能接受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