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智慧农业出圈:智能大棚省 94% 人力,万亩蟹塘增产 67%,科技激活田野活力
- 农业科技
- 13天前
- 10热度
在南京的广袤田野间,一场静悄悄的 “智” 变正在颠覆传统农业的面貌。从智能温室里的 “数字农夫” 到无人机编队的精准作业,从植物表型组学的 “基因解码” 到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科技正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一、智慧农业的 “南京样本”
溧水区的江苏省农科院实验基地,5000 平方米的智慧温室堪称植物的 “智能豪宅”。通过自主研发的 “智小农” 系统,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监测温室内的温、光、水、肥、气等数据,自动调节环境参数。在这里,番茄亩产可达 2 万多斤,以 10 元一斤计算,一亩地一年产值高达 40 万元。这样的技术已在江宁汤山翠谷、溧水白马国家农高区等地推广,让原本需要经验积累的种植变得 “傻瓜化”,新手也能种出高品质作物。
二、科技赋能的 “链式效应”
在浦口区的南京桥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2 万平方米的智慧大棚年产蔬菜 150 多吨,亩均效益 20 多万元。大棚内的 “智慧大脑” 通过物联网感知技术,实时监测蔬菜长势,自动调控水肥,仅需 6 人即可完成传统 100 人的工作量。而在高淳区永胜圩万亩蟹塘,“金农一号” 蟹苗借助数字化监测系统,养殖密度从每亩 15 万只提升至 20 多万只,产量增长 67%。从种植到养殖,数字化正重塑整个农业产业链。
三、未来农业的 “南京路径”
南京农业大学正在研发的植物表型组学 5.0 版本,将与低空经济和通用智能深度融合,采用多智能体组网协作模式,实现跨时空感知、决策和执行。这意味着未来的农田将拥有 “超级大脑”,从播种到收获全流程智能化。此外,生物信息学中心构建的 “全球最大” AI 表型数据集,正为智慧育种提供底层支撑,例如小麦产量预测模型可提前 2 个月给出精准结果。
尽管成绩斐然,南京农业科技仍面临技术成熟度、成本高企等挑战。例如,智慧农业设备初期投入较大,中小农户推广难度大;农业数据的安全性和算法精准性仍需提升。对此,南京采取 “政府补贴 + 企业让利 + 农户参与” 的模式,例如对购买智能农机的农户给予 30%-50% 的补贴,同时推动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攻关,降低设备成本。此外,通过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整合分散数据资源,提升算法模型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