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蛋鸡如何科学饲养呢?

秋天越往后,气温越来越低,蛋鸡养殖也进入了一年中难管的关键期。低温不仅会影响鸡群吃料量和身体代谢,还容易让鸡得呼吸道疾病、产蛋量忽高忽低,甚至提前换羽。要是这时候管理太粗放,轻的会导致产蛋减少、浪费饲料,严重的还会让鸡应激、死亡率上升。所以,养殖户们需要科学应对季节变化,保证蛋鸡多产蛋、产好蛋,提高养殖收益的核心。那么,天气转凉,蛋鸡如何科学饲养呢?

一、优化鸡群结构,淘汰老弱鸡

蛋鸡能赚钱的产蛋周期一般是 1-2 年。养了超过 24 个月的母鸡,不仅产蛋率会明显下降(通常低于 60%),吃料多却下蛋少,抗病能力还弱,继续养往往不划算。所以,及时淘汰不划算的鸡,是秋季管理的首要任务。​

精准识别该淘汰的鸡​:连续 10 天以上不下蛋的、羽毛乱糟糟的、鸡冠苍白萎缩的、体重明显偏轻的,还有得了慢性病的。​

分圈饲养过渡​:准备淘汰的鸡,要单独分群养,喂高能量的饲料(比如玉米占比提到 60% 以上,再加点糠麸),让它们快速长膘,缩短育肥时间,早点卖掉变现。​

新老鸡群分开管​:刚引进的青年蛋鸡正处于产蛋量上升期,需要高蛋白、高钙的饲料;而老鸡代谢能力下降,需要的营养不一样。如果混在一起养,容易出现营养供给不对路的情况,影响整体产蛋量。​

管理提示:淘汰鸡的工作要在寒潮来之前完成,避免低温应激加上营养不够,导致鸡非正常死亡。​

二、科学搞人工换羽,调控生理节奏

蛋鸡自然换羽一般在夏末秋初,过程要 3-4 个月,这段时间完全不下蛋,经济损失大。而人工控制换羽技术,能在 7-8 周内完成换羽并恢复产蛋,不仅缩短了不产蛋的空窗期,还能延长鸡群的养殖周期,提高全年总产蛋量。​标准操作流程如下:​

突然减少光照:把每天的光照时间从 16 小时迅速降到 8 小时,并且用弱光(亮度≤5 勒克斯,大概像傍晚的光线),抑制鸡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让鸡停止产蛋准备换羽;​

调整饲料:停喂高蛋白的配合饲料,改喂营养低、纤维高的谷糠、秸秆粉等,同时在饲料里加 1%-1.5% 的生石膏(补充硫和钙,帮助旧羽毛脱落);​

辅助促进换羽:研究发现,在换羽饲料里加 2.5% 的氧化锌,能让旧羽毛掉得更快,换羽时间缩短 5-7 天;​

准备恢复产蛋:换羽结束后(大概 7-10 天),慢慢把光照时间恢复到 12-16 小时,同时在饲料里加南瓜、胡萝卜、苜蓿粉等青绿饲料,补充维生素 A 和纤维,帮助卵巢重新启动工作;​

重新开始产蛋:大概 4-5 周后新羽毛长齐,7-8 周后鸡群就能进入第二次产蛋高峰,产蛋率能达到 70%-85%。​

注意事项:人工换羽只适合体质健壮、之前产蛋情况好的鸡群,病弱鸡不能搞,不然容易死亡。​

三、精准调整饲料结构,营养匹配产蛋阶段

秋天温度下降,蛋鸡维持体温需要更多能量,但要是盲目加能量饲料,却不调整蛋白质和矿物质的比例,反而会让鸡长脂肪、蛋壳质量变差。所以,必须根据实际产蛋率动态调整饲料配方,做到 “下多少蛋,补多少营养”。​

高产期(产蛋率 70%-90%)营养标准:​粗蛋白17%-19%、代谢能2700-2750 千卡 / 公斤、钙含量3%-4%、磷含量0.6%-0.7%,钙和磷的比例保持在 4:1 左右,防止缺钙缺磷影响产蛋。​

催产期(每 100 只鸡每天下 5-10 个蛋)推荐配方(每 100 公斤饲料):​玉米大概 50-60 公斤、豆饼15-20 公斤、鱼粉 + 血粉5-7 公斤、麸皮5-10 公斤、槐叶粉3 公斤、骨粉2 公斤、贝壳粉4-5 公斤、食盐0.5 公斤、蛋禽专用复合维生素100 克。

当产蛋率升到 70%-80% 后,可以再多加 1-2 公斤鱼粉,同时稍微调整玉米和麸皮的比例,让氨基酸更均衡,帮助蛋鸡持续高产。​注意,所有饲料原料必须新鲜没发霉,尤其是鱼粉、豆饼容易氧化变质,要密封储存;鸡的饮水要干净充足,低温季节建议给鸡喝 15℃以上的温水,保证鸡正常吃料和产蛋。​

四、结语

天气变凉不是蛋鸡产蛋减少的必然原因,而是对养殖管理水平的一次考验。通过优化鸡群结构、科学调控换羽、精准补充营养这一套综合策略,不仅能有效抵御低温影响,还能挖掘蛋鸡的产蛋潜力,实现 “稳定产蛋、高产优质、高效益” 的养殖目标。现在的现代化蛋鸡养殖,早就不是 “喂饱就行” 的粗放模式了,而是要靠数据、按鸡的生长规律来精细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蛋鸡养殖行业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