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茼蒿怎样提高产量?
- 种植技术
- 1天前
- 8热度
咱们种茼蒿的农户都有过这样的烦恼,明明精心照料,可茼蒿要么长得慢、小个子,要么一不留神就倒伏烂叶,最后收上来的茼蒿又少又不好卖。其实啊,茼蒿是 “娇性子”,对生长环境要求挺讲究,只要抓好温度、倒伏、湿度、叶片这四个关键点,就能轻松种出又嫩又壮、产量高的茼蒿,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温度没控对?茼蒿直接 “长不动”
茼蒿天生喜欢凉快地儿,是典型的 “怕热不怕冷” 蔬菜,一旦遇上高温,就像被晒蔫的秧苗,根本长不好。它最舒服的生长温度在 18-19℃,这个温度下茼蒿叶片肥厚、长得快;可要是温度超过 28℃,麻烦就来了:叶片会变窄变瘦,茎秆又细又弱,严重时还会停止生长,产量直接砍半。
所以说,温度控制是种好茼蒿的 “第一道门槛”。咱们该咋做呢?首先要盯紧天气预报,入夏后温度升高,得及时给茼蒿搭遮阳网,挡住正午的强光,把田间温度降下来;其次浇水时间要选对,千万别在中午地温最高的时候浇水,因为此时土壤温度高,突然浇冷水会刺激茼蒿根部,像 “烧根” 一样,容易导致根系坏死,最好选早晨或傍晚凉爽时浇水,既补水又不伤根。
二、茼蒿倒伏烂叶?多半是管理 “太粗放”
种茼蒿时,不少农户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茼蒿长到一半突然 “瘫” 在地上,叶片贴在泥土上,没几天就烂了,这就是倒伏,不仅影响产量,还会让茼蒿卖相变差,根本没人要。
为啥会倒伏?其实大多是咱们管理不当造成的,要么播种时撒得太密,茼蒿棵挨棵、叶挤叶,通风透光差,茎秆为了 “争阳光” 一个劲往上长,自然撑不住倒伏;要么昼夜温差小,加上浇水施肥太勤,茼蒿 “疯长”,茎秆长得虚胖,一遇风就倒。
要避免倒伏,关键在 “精细化管理”:第一,控制种植密度,别贪多撒种;第二,在茼蒿浇第二次水时,一定要做好 “间苗”,间苗的意思就是把长得密、长得弱的小苗拔掉,让留下的茼蒿株距保持在 3cm 左右,这样每棵茼蒿都有足够空间长壮;第三,水肥别过量,浇水遵循 “见干见湿” 的原则,施肥以薄肥为主,别一次施太多氮肥,防止茼蒿徒长。
三、湿度太大?茼蒿容易 “烂根死棵”
茼蒿虽喜欢湿润,但要注意若是田间湿度过大、土壤积水,是茼蒿烂根死棵的 “元凶”。很多农户觉得茼蒿喜湿,就一个劲浇水,或者雨季没及时排水,结果土壤里的水分太多,茼蒿根部被泡得发烂,整棵苗慢慢枯萎,最后只能拔掉重种,白忙活一场。
要控制好湿度,平时浇水别大水漫灌,用小水慢浇,浇到土壤湿润就行,别让田间有积水;雨季来临前,提前在田边挖好排水沟,一旦下雨,能及时把雨水排出去,避免茼蒿 “泡汤”;如果是大棚种茼蒿,还要注意通风,每天打开棚膜通通风,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四、叶片保护好,茼蒿 “卖相” 才好
咱们种茼蒿,最终卖的就是叶片,叶片鲜嫩、无病斑,才能卖上高价;要是叶片上有斑点、发黄腐烂,就算产量再高,也没人要。所以说,保护好茼蒿叶片,就是保住了 “收益”。
叶片出问题,大多是病虫害闹的,比如疫病、霜霉病,这些病害一旦发生,会在叶片上长出褐色斑点或白色霉层,慢慢扩散到整棵苗。对付病虫害,咱们要坚持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平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老叶、病叶,保持通风;施肥时适量补充磷钾肥,增强茼蒿的抗病能力;如果发现叶片有异常,先仔细看清楚是哪种病害,然后对症选药,别盲目用药,避免药害。
总结:以上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简单介绍,其实种茼蒿不难,关键是摸透它的 “脾气”:控好温度,不让它受高温 “折磨”;防住倒伏,让它长得壮实;降好湿度,别让根部 “泡坏”;护好叶片,保证卖相好。只要把这四点做到位,茼蒿就能长得又快又好,每亩多收几百斤,卖的时候也能底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