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型甜玉米与大豆套种栽培技术要点:实现 “一地双收” 与生态经济双赢
- 种植技术
- 8天前
- 13热度
在农业种植领域,套种技术一直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水果型甜玉米与大豆的套种模式,不仅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还能通过大豆的固氮作用为玉米提供天然氮肥,实现 "一地双收"。以下是详细的栽培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择,科学搭配是关键
水果型甜玉米:应选择口感清甜、抗病性强、适合鲜食的品种,如 "雪甜 7401"、"美玉 27 号" 等。这些品种具有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商品性好的特点,非常适合套种模式。
大豆:优先选择耐荫、早熟、抗倒伏的鲜食大豆品种,如 "苏新 6 号"、"华春 8 号" 等。这类品种能够在玉米的遮荫下正常生长,并且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市场前景广阔。
二、种植时间,合理安排保产量
甜玉米:北方地区在 4 月上旬至中旬,南方地区可提前至 3 月下旬,土壤温度稳定在 12℃以上时播种;黄淮海地区可在 6 月中旬至下旬,小麦收获后及时播种。
大豆:与甜玉米同期或稍晚,一般在 4 月中旬至 5 月上旬;在甜玉米大喇叭口期(约播后 40-50 天)套种,此时玉米已形成一定的遮荫效果,有利于大豆幼苗生长。
三、田间配置,优化布局提效益
行比设计:推荐采用 "4:2" 或 "6:4" 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即 4 行大豆与 2 行玉米交替排列,或 6 行大豆与 4 行玉米交替排列。这种布局既能保证玉米的边行优势,又能为大豆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玉米行距 40-60 厘米,株距 12-14 厘米,每亩种植密度约 4000-4500 株;大豆行距 30 厘米,株距 10-12 厘米,每亩种植密度约 8000-10000 株。
四、播种技术,精细操作保苗齐
甜玉米种子处理:播种前用温水浸种 4-6 小时,然后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预防苗期病害。甜玉米播种深度,4-5 厘米,沙性土壤可适当加深至 5-6 厘米。
大豆种子处理:用根瘤菌剂拌种,增强固氮能力,提高产量。大豆播种深度,3-4 厘米,避免过深导致出苗困难。
播种方式。机械播种使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种、覆土等作业,提高效率和质量;人工播种先播玉米,待玉米出苗后,在玉米行间开沟点播大豆,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五、田间管理,科学管理促生长
施肥管理。每亩施腐熟有机肥 2000-3000 公斤、玉米专用复合肥(N-P₂O₅-K₂O=28-8-6)50-60 公斤,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施入;玉米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 15-20 公斤;大豆开花结荚期,每亩追施氮磷钾复合肥 10-15 公斤,并喷施 0.3% 磷酸二氢钾溶液 2-3 次,促进籽粒饱满。
水分管理。甜玉米苗期保持土壤湿润,拔节至灌浆期需水量大,应及时灌溉,避免干旱影响产量;大豆苗期适当控水蹲苗,开花结荚期保持土壤相对湿度 70%-80%,遇涝及时排水。
中耕除草。玉米在苗期和拔节期各中耕一次,深度 5-8 厘米,破除土壤板结,促进根系生长;大豆结合中耕进行人工除草,避免杂草与大豆争夺养分。
化控防倒。玉米在 7-10 片展开叶时,喷施健壮素或胺鲜・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株高,增强抗倒伏能力;大豆对生长过旺的地块,可在开花初期喷施多效唑,控制株高,促进分枝。
六、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控减损失
病害防治。甜玉米重点防治大斑病、茎腐病,可选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药剂喷雾防治;大豆主要防治根腐病、霜霉病,播种前用精甲・咯菌腈拌种,发病初期喷施苯甲・嘧菌酯溶液。
虫害防治。甜玉米针对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可采用性诱剂诱杀成虫,幼虫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防治;大豆重点防治大豆蚜、豆荚螟,可悬挂黄板诱杀蚜虫,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豆荚螟。
通过水果型甜玉米与大豆的套种模式,比单一种植玉米或大豆增收 50% 以上。此外,大豆的固氮作用还能减少化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鼓励农民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多地政府出台了专项补贴政策。例如,浦北县 2025 年对套种面积每亩补贴 150 元,并提供种子、肥料等物化补助。农民朋友们可积极关注当地政策,充分利用补贴资源,提高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