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丰收田!衡水3000亩稻蟹共生基地迎丰收,生态经济双丰收

​金秋时节,衡水湖畔的风带着稻香掠过田野。在冀州区稻蟹共生研学基地,3000 亩稻田里稻浪翻滚,养殖员张顺喜身穿防水连体长裤踏入水中,提起网笼的瞬间,满笼膏满黄肥的河蟹映入眼帘。“这笼少说有百十斤!” 他兴奋的呼喊,划破了田间的宁静,也宣告着这片曾经的撂荒盐碱地,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

一、昔日 “不毛地”:村民眼中的 “异想天开”​

谁能想到,如今丰产的 3000 亩沃土,两年前还是一片让村民犯愁的撂荒低洼盐碱地。“别说种水稻,就是种小麦、玉米,都长得稀稀拉拉,几乎没收成。” 北冯家庄村村民回忆道。当城乡供给 (衡水) 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秋良提出要在这片盐碱地里种水稻时,大伙儿都觉得他在 “异想天开”;更让人议论纷纷的是,陈秋良还计划在水稻田里养螃蟹,“盐碱地里养螃蟹,这事儿靠谱吗?” 质疑声此起彼伏。​

可陈秋良的计划绝非一时冲动。有着多年农业种植经验的他,早已看中了衡水湖优良的生态环境,更对蟹稻共生模式琢磨许久。“咱有好环境,再加上专业技术团队支持,肯定能成!” 他的笃定,背后是对生态农业模式的深入研究与信心。​

二、科技破难题:专家助力,盐碱地 “焕新颜”​

陈秋良的底气,来自强大的技术支撑。为了攻克盐碱地种植养殖难题,他提前邀请天津农作物 (水稻) 研究所和河北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的专家,对土壤进行系统性修复。专家团队通过改良土壤结构、调节酸碱度,为后续种植养殖打下基础。同时,基地引进耐盐碱的 “优 99” 水稻品种,该品种不仅能在盐碱环境中扎根生长,还能保证稳定产量;河蟹则选用抗病性强、成活率高的盘锦 “光合 1 号” 品种,适配本地生态环境。​

此外,基地还与有丰富经验的天津顺鑫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深度合作,借鉴成熟的种稻养蟹技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专属的蟹稻共生方法。“从土壤修复到品种选择,再到日常管理,每一步都有科学依据。” 陈秋良介绍,正是这些技术保障,让盐碱地种稻养蟹从 “不可能” 变成了 “可能”。​

三、共生显成效:一地双收,生态经济双赢​

如今走进基地,稻穗沉甸甸随风起舞,河蟹在秧苗间灵活穿梭,一幅 “稻护蟹、蟹肥稻” 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稻株遮阴能给河蟹降温,河蟹吃田间害虫减少农药使用,蟹粪还能当天然肥料滋养水稻,形成良性循环。” 张顺喜一边忙着收蟹,一边向记者介绍这种共生模式的好处。​

去年是基地首次试种试养,就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水稻亩产稳定在 500 公斤左右,稻田蟹亩产超 20 公斤,首年实现产值 700 余万元。更惊喜的是,生态效益也逐步显现 —— 水里不仅有蟹,还吸引了小鱼、小虾栖息,时不时有水鸟来歇脚觅食,为衡水湖湿地增添了生机。“蟹稻共生不仅让土地实现‘一地双收’,还保护了周边生态,真正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陈秋良欣慰地说。​

四、未来可期:扩大规模,让更多盐碱地变 “金土地”​

微风拂过稻田,带着丰收的喜悦,也吹起了陈秋良对未来的憧憬。“明年,我们计划继续扩大种养面积,让衡水湖畔更多的盐碱地变成这样的丰收田。” 他表示,未来还将进一步优化蟹稻共生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同时依托研学基地,开展农业科普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生态农业的魅力,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参与,共享生态农业发展成果。​

从撂荒盐碱地到稻蟹满田的丰收田,衡水冀州区稻蟹共生基地的蜕变,不仅是一次农业技术的成功实践,更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信息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