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如何有效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

秋天是养猪从夏天过渡到冬天的关键时候,也是给猪驱虫的 “黄金期”。天气转凉后,湿度变了、猪群密度也可能调整,这时候猪身上的内外寄生虫,比如身上的疥螨、虱子,肚子里的蛔虫、鞭虫,还有肺里的肺线虫,要么变得活跃,要么准备潜伏起来。要是不及时处理,猪不仅会痒得乱蹭、变瘦、吃得多长得慢,还可能引发其他病,严重影响长势和收益。那么,秋季如何有效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

一、为啥秋天必须驱虫?

先说说猪身上体外寄生虫:夏天又热又潮,疥螨、虱子这些虫子繁殖会受抑制,但并没死绝,只是藏起来了。秋天温度降到 20-25℃,湿度也刚好,这些虫子就开始活跃起来;加上换季时猪容易应激,皮肤抵抗力变弱,就会出现猪不停蹭墙、掉毛、皮肤结痂的情况,严重时皮肤会变得像 “厚皮革” 一样。

再说说猪肚子里的寄生虫:夏秋交替时,猪的采食量会增加,如果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饲料或水,肚子里的蛔虫、鞭虫幼虫就会快速长大。秋天驱虫能把成虫清除掉,避免冬天这些虫子在猪肚子里大量产卵,不然明年春天虫卵会污染环境,又会让新一批猪感染。

还有个重要优势:秋天猪的健康状态相对稳定,驱虫时不容易产生应激;而且驱虫后到冬天还有一段时间,猪能好好恢复体况,为过冬打好基础。所以秋天驱虫不是 “可做可不做”,而是全年防控寄生虫的 “关键一步”,做好了能省很多后续麻烦。

二、治疗寄生虫别瞎用药,看准了才有效

疥螨:猪的耳廓内侧、眼睛周围、肚子上会出现红斑、结痂,还会掉毛,猪会不停蹭栏杆、蹭墙,严重时皮肤又厚又硬,像 “老树皮”。

猪虱:在猪的耳后、肚子侧面,能直接看到灰褐色的小虫子,或者附着在毛根上的白色小颗粒,猪会因为痒而频繁甩动身体、啃咬皮肤。

蛔虫:感染蛔虫的猪,小时候可能会咳嗽,长大些会变瘦、精神差,严重时拉的粪便里能看到白色的圆柱形虫子;如果解剖,能在肠道里发现很多白色长条虫。

鞭虫和肺线虫:这两种虫不会让猪出现特别明显的症状,但会导致猪慢性腹泻、长得慢,或者偶尔咳嗽,看起来没大病,就是不长肉,很容易被忽视。

建议驱虫前先找兽医帮忙:取点猪的粪便检查虫卵,或者刮点皮肤样本在显微镜下看,明确是哪种虫多,再针对性选药,别 “不管啥虫都用同一种药”。

三、科学驱虫,对症用药

第一步:选对药,分清楚 “体外” 和 “体内”

治体外寄生虫的药

伊维菌素:能对付疥螨、虱子、蝇蛆,既可以给猪打针,也能拌在饲料里喂,适用范围广;

多拉菌素:效果比伊维菌素更持久,能管 21 天,而且安全性高,不容易让猪中毒;

外用喷淋剂:如果只是局部(比如耳朵周围)虫子多,可用氰戊菊酯、双甲脒溶液喷在患处,快速缓解症状。

治体内寄生虫的药

芬苯达唑:对蛔虫、鞭虫、绦虫都有效,直接拌在饲料里喂就行,方便又安全;

阿苯达唑:能驱很多种虫,但怀孕的母猪要慎用,容易影响小猪;

复方药:比如 “伊维菌素 + 芬苯达唑” 的组合药,能同时驱体外和体内的虫,不用分两次操作,省时省力。

第二步:按程序驱虫,别漏一头猪

种猪:每年春天和秋天各驱一次,母猪可以在配种前,或者生产前 10-14 天驱虫,避免把虫子传给小猪。

育肥猪:60 日龄和 120 日龄各驱一次,秋天重点做好 120 日龄那次,这时候猪长得快,驱虫后能更好地长肉。

后备猪:刚引进猪场时,先隔离起来驱虫,等要放进大群前,再驱一次,防止带虫进群。

第三步:规范用药,别犯这些错

按体重算剂量:先称猪的体重,再按说明书算药量,少了没效果,多了会中毒;

打针比拌料准:如果条件允许,给猪打针驱虫比拌料更准确,能保证每头猪都吃到足量的药;

驱虫后及时清粪便:驱虫后 3-5 天,要把猪的粪便集中清理出来,堆在一起发酵,杀死粪便里的虫卵,避免再次感染;

驱虫别打疫苗:驱虫期间别给猪打活疫苗,要间隔 7 天以上,避免两种应激叠加,让猪生病。

四、只驱虫不清理环境,等于白干

彻底清扫消毒:驱虫后,把猪舍里的粪便、垫料全部清理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地面缝隙、墙角、料槽,把藏在里面的虫卵冲掉。

杀死环境里的虫卵:用 2%-3% 的火碱水,或者过硫酸氢钾复合物,喷洒地面、墙壁、栏杆,这些药能杀死虫卵;疥螨的卵怕干燥,喷完药后打开通风口,让猪舍干燥起来,进一步抑制虫卵。

防鸟防老鼠:鸟类和老鼠会携带虫卵,比如老鼠偷吃饲料时,会把虫卵带到饲料里,所以要把猪舍的漏洞堵上,装防护网,防止鸟和老鼠进来。

全进全出:一批猪出栏后,把猪舍彻底空出来,清洗、消毒、干燥一段时间,再进新的猪,这是控制寄生虫最有效的方法,能切断传播链。

五、结语

秋天驱虫是养猪健康管理的重要一步,它要求我们从 “看见虫子再处理”,变成 “提前预防”;从 “只给猪用药”,变成 “猪和环境一起管”。只有把科学驱虫纳入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才能在秋天为猪群筑牢健康屏障,为全年的养殖收益打下基础。其实高效养猪并不难,关键在于关注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