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县:从单一种植到全链融合的乡村发展新范式

初秋的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葡萄园里一片热闹景象,藤蔓爬满架子,翠绿的叶子间挂满串串葡萄,果香飘得老远。在别古庄镇大范庄村,农户金占广穿梭在葡萄架下,熟练地剪下紫黑圆润的巨峰葡萄,脸上满是丰收的笑意。这看似普通的采收场景,背后藏着一条 “甜蜜产业链”:选好品种、提升品质、打响品牌,再对接好市场,一步步把小葡萄做成了大产业。永清县借着葡萄这个 “宝贝”,走出了一条路:让小农户跟上现代农业的步伐,让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一、从 “种得好” 到 “卖得俏”:老葡萄园的新变化

大范庄村种葡萄已经有 40 多年了,以前却是 “靠天吃饭” 的老路子:品种就那几样,管理也粗放,葡萄品质时好时坏,卖的时候根本没话语权,价格高低全看收购商。

近几年,村里下决心改变:先是不用化肥,改用有机肥,还用上了 “水肥一体化” 技术(管子直接把水和养分送到葡萄根边)、绿色防控(用粘虫板、生物农药防病虫害),不仅土壤变好了,葡萄的甜度、颜色和口感也明显提升。另外,还引进了夏黑、阳光玫瑰这些优质新品种,早中晚熟的葡萄都有,采摘期拉长了,错开集中上市的时间,再也不怕 “葡萄堆着卖不上价”。

说到底,这变化的核心就是:以前光想着 “多产点”,现在更看重 “产得好”。就像种植户说的:“现在葡萄品质、口感都好,市场特别认,根本不愁卖!”—— 市场认可了,产业才能长久做下去。

二、不止一个村:全县种出葡萄产业群

永清县没把葡萄产业局限在大范庄村,而是想着 “成片发展、抱团壮大”。除了大范庄村 2000 多亩的核心种植基地,三圣口乡冰窖村已经发展出 6000 多亩的规模化葡萄园,成了全县葡萄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更有意思的是,以后奕镇艳芬农场为代表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还在搞 “差异化”:不走普通葡萄的路子,靠技术创新找出路。比如艳芬农场用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引进 “生物炭改良土壤” 技术,不仅让土地更肥沃,还种出了 “富硒葡萄”—— 这种葡萄含硒元素,对身体好,一进高端市场就成了 “香饽饽”,一亩地的收益比以前翻了一倍。

这说明永清的葡萄产业正在升级:从 “大家都种普通葡萄”,变成 “种特色葡萄、功能性葡萄”,让葡萄更值钱。到现在,全县葡萄种植面积已经有 7.7 万亩,年产值超亿元,小葡萄真成了带动乡村经济的 “甜蜜引擎”。

三、带着农户一起赚:人人都能分产业链的 “甜”

永清葡萄产业最实在的地方,不只是产值高,更在于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赚到钱。通过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家庭农场 + 农户” 的合作模式,搭建起多层次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深度嵌入产业链:

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葡萄种植、修剪枝叶、疏果(去掉长得不好的小葡萄)、采收、分拣这些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不少留守妇女、中老年人都能来干活,不用出门就能赚钱;

教农户科学种葡萄:农业部门和合作社经常组织培训,教大家标准化的种植方法,比如什么时候施肥、怎么防病虫害,帮农户提升种葡萄的技术;

帮农户找好销路:依托北京新发地这样的大批发市场,还有电商平台,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户能直接拿到终端市场的好价格;

一起打响 “永清葡萄” 品牌:推进 “永清葡萄” 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大家用统一的标识、按统一的标准种葡萄、做宣传,让 “永清葡萄” 更有市场竞争力,卖得更好、更贵。

这种 “从种到卖” 一条龙的模式,让农民不再是 “只负责种,不管卖” 的产业链末端,而是能参与价值创造、分享收益的一份子。

四、未来更 “甜”:不止卖葡萄,还要卖体验、卖文化

永清的葡萄产业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现在主要还是卖新鲜葡萄,深加工、文旅融合这些方面还比较薄弱。接下来可以从这三方面发力,让 “甜蜜链” 更长:

搞葡萄深加工:把吃不完的葡萄做成葡萄汁、葡萄酒、葡萄干、葡萄酵素,提升附加值,就算新鲜葡萄行情不好,也能通过加工产品稳收益;

把葡萄园变成 “旅游打卡地”:依托万亩葡萄园,搞采摘游、农业研学(让孩子来了解葡萄种植)、葡萄主题民宿,再办个葡萄节,让游客来玩、来消费,实现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

用数字技术赋能:建 “智慧果园”,用物联网设备监测土壤湿度、预警病虫害;再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这些新渠道,让葡萄从枝头直接到消费者的舌尖,减少中间环节。

五、结语

永清县的葡萄,不只是一串串能吃的果实,更是一条条连接乡村与市场、传统与现代、生产与生活的纽带。从大范庄村田间的剪刀声,到北京新发地市场的热销场景;从用生物炭种出富硒葡萄的尝试,到万亩连片的产业规模,永清县正用小葡萄书写乡村振兴的甜蜜答卷。